2022年2月9日,北京市教委发布的《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》强调,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在满足3至6岁幼儿入园的基础上,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幼儿,提供托育服务;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,打造“一刻钟”托育服务圈。

在三胎开放的大背景下,北京此举能否真正做到鼓励生育还未可知,但却给民办国际化学校和幼儿园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。

开年利好政策发布!民办国际化学校业务下沉现实吗?

国际化学校业务已发生下沉

对于国际化教育行业来说,业务的下沉也已悄悄发生。新学说发现今年很多国际化学校在招生简章中都表示提供“2岁+”教育。

如深圳坎特伯雷国王学校自2020年起就已将幼儿园阶段的学制增加小小班,招收2-6岁的幼儿;2021年开门迎生的厦门长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首年招生中就招收2岁以上幼儿,并相应设置了托育班;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太仓实验学校在创校之初就设计了从早教、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到高中各学段全覆盖的16年一贯制教育模式。

自上世纪70年代就进入幼教领域的耀中教育集团也在托育阶段进行了多年实践,如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招收2岁+的幼儿。

新学说发现,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。

开年利好政策发布!民办国际化学校业务下沉现实吗?

其次,2019年7月9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《托育机构设置标准(试行)(征求意见稿)》,明确在0-3岁托育领域,将按营利与非营利性质分类指导,并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。

这促使一部分幼儿园探索进行托育市场布局,通过构建托幼一体来从更小的年龄段抢夺生源。许多独立的社区托育机构在寻求与幼儿园资源的合作,包括品牌合作、成本设施与师资的复用、入学学位承诺,这对幼儿园是一次比较不错的资源复用与业务拓展的机会。

最后,相比于直接进军托育的教育投资者来说,在幼儿园基础上向下延伸业务的学校,下沉托育市场的可操作性更强,优势更为明显:

第一,幼儿园办托育无需重新申请资质;

第二,幼儿园拥有场地优势,改造成本低再相应购入一些设施,招聘教师即可;

第三,进入优质幼儿园开设的托育班,被很多家长视为幼儿园席位的提前锁定。这也促使很多托育园的选址发生改变,以往很多托育园会选址在优质幼儿园的周边,但随着幼儿园进入托育领域,托育园所附近的幼儿园逐渐成为了其选址的减分项。

但这部分进军托育的学校或幼儿园也面临挑战。据上海子藤教育研究院院长周嫘介绍,目前80%-90%的托育园开展的都是2-3岁的托育,如果下沉到更小的年龄段,对幼儿园的软包、仪器、教师等方面的要求更高,学校需要加大相应的教育投入。

托育行业的现实是什么?

当托育赛道逐渐变得拥挤,行业人士还应该考虑托育行业的现实。周嫘表示,在进入托育行业前,投资者应综合考虑市场认知、成本、盈利模式等因素。

托育市场认知度低

2016年,OECD成员中3岁以下儿童入托率平均值为33.2%,丹麦高达到61.8%,比利时、冰岛、法国、以色列、荷兰、挪威等国家的托育率也接近60%,而中国总体入托率却不足10%。从地区市场认知程度看,“托育教育天堂”成都家长的托育意识甚至走在上海前列。

周嫘认为,目前的托育行业发展现状与十几年前的幼儿园相似,而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入,托育园将走向完备,加深家长的信任度,市场认知度,或将有利于托育的发展。

办托育园成本高

受到家长意识等方面的影响,托育园所的学生流动性较大,大部分家长普遍将托育视为幼儿园的缓冲阶段,选择让孩子在两岁半进入托育园,以衔接幼儿园。这一现象使得托育园需要滚动招生,获客成本高。

托育园的高成本还体现在政策不断规范化的过程中,租金、人员等方面的投入逐渐增加。以上海为例,作为托育规范化最前沿的城市,上海对托育进行了包括所在楼层、房间朝向、安保人员数量、监控等方面的较为全面的要求,园所的相应教育投入也较高。

盈利模式亟待破局

周嫘介绍,目前托育行业正在探索标准化的运作方式与模式。她所在的上海子藤教育采用“大总部”的运作模式,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管理的标准化,和高品质的装修、人员、课程、市场招生均由总部负责,但总部成本如何分摊是难题。此外,上海子藤教育还在探索“全托育+早教+亲子教育+家庭教育”的社区型托育模式,但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。

不要期待快回报

国家在出台政策鼓励托育发展,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,但托育行业并不能很快实现投入回报。周嫘提醒投资者在试水托育园前,需要明晰教育初心和教育情怀。

民办幼儿园数量减少

根据教育部近十年公布的《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,新学说发现此前民办幼儿园均保持每年5,000所以上的增量,但2020年同比锐减5,280所。

2018年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,其中指出“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”,隔绝了幼儿园的资本化之路,政策一经推出,红黄蓝等大批集团的产业化运作止住脚步。

该意见提出到2020年,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(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)达到80%。在此之后,民办幼儿园踏上了转为民办普惠园或公办园的转制之路。

距离《意见》发布已过去三年,部分民办园转为普惠园或干脆完全转为公办,另一部分民办园则选择向下深挖,拓宽托育服务。根据12月14日的《计划》,到2025年,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%以上,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%以上。这或许意味着民办园的生存空间还将被压缩。

办学行为更为规范

2021年12月14日,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的《“十四五”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》(下称《计划》)提出两大规范要点:

第一,政府可对非营利性民办园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,明确收费标准,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。

第二,各地要对冠以“中国”“中华”“全国”“国际”“世界”“全球”等字样,包含外语词、外国国名、地名,使用“双语”“艺术”“国学”“私塾”等片面强调课程特色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名称,以及民办园使用公办学校名称或简称等进行清理整治,2022年6月前完成整改。

其中涉及的收费问题早在2018年的《意见》中就已给出明确要求,即民办园收费项目和标准根据办园成本、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,向社会公示,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。

而民办园名称问题此前执行的是《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》第九条规定的不得冠以“中国”、“全国”、“中华”字样等内容。此次政策规范更为详细。

根据新学说四库全书的学校库数据,我国含有双语、外国国名与地名、公办学校名称或简称的民办幼儿园数量较多,明年或将出现民办幼儿园更名潮。

整体上看,民办民办幼儿园的规范趋严,托育市场虽然存有投资空间。但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的事业,投资者在入局前应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。